【前言】
在OH卡解讀工作裡,設計「提問架構」(讀牌順序),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問題問對了,答案就呼之欲出。在實務經驗上,我所設計的OH卡牌陣,有些是跟案主和學員工作時,自然發展出來的,有些則是我在幫自己解讀時產生的。
這裡所謂的「牌陣」是沿用了塔羅牌的術語。人們為塔羅牌所設計的提問架構,通常會刻意將牌卡擺放成某種象徵性的形狀(例如:「聖三角牌陣」是將三張牌卡擺放成金字塔的三角形;「鑽石牌陣」是將五張牌擺放成菱形的矩陣),這種作法很像中國傳統上的佈陣儀式,所以稱為牌陣。
由於我的牌卡教學工作包含了OH卡和塔羅牌,所以有時會把OH卡的提問架構和塔羅牌的牌陣混著用。但是不會將OH卡擺放成某種特別的形狀,就只是根據讀牌順序從左到右排列而已。
【解夢牌陣】
這個解夢牌陣(或稱為解夢架構)是我想要擴展OH卡的應用層面而設計的。早期的心理學研究者曾經嘗試要從夢境的象徵符號中追尋夢境的意義,這些前輩使用了統計學的觀念來歸納符號的意義,但最終被證明是徒勞無功的。因為同樣一條蛇對每個人的意義都不同(或許在同一個文化群裡對某部分人而言有類似的意義,但還是無法一體適用於整個族群)。
大約二十年前,有一次我工作上的老闆跟我閒聊時,談起他前晚做的一個夢,我從他描述夢境時的情感表現,第一次察覺到解夢的線索在哪裡:不是從象徵符號著手,而是從情緒(情感、感受)著手。
夢境是被壓抑或未完成的能量(包含想法、情感與行動)在昏睡中展演的戲劇。觀眾需要從自己對戲劇所投射的情感來尋找脈絡,比較容易看到自己在現實人生中壓抑了什麼,或是有什麼行動沒有被完成。
根據這樣的經驗,我設計了這個解夢牌陣。以下是案例示範。
【案例示範】
周君提問,自己常常做一種夢,在夢中會持續的、反覆的哼唱一首悲傷的歌,像是錄音機在重複播放,醒來時發現自己眼眶中都是淚水,胸口仍然停留在悲傷的情緒之中。
我問他是什麼歌?他說並沒有特定的曲目,印象中曾經唱過「聽海」、「哭沙」、「童話」、歌仔戲的哭調……等等,都是會讓有心人邊唱邊落淚的歌。
我請周君抽六張OH卡,然後依照順序,詢問他六個問題。
【六個問題】
〔卡1〕這個夢境在說什麼(或影射現實生活中的什麼事情)?
〔卡2〕產生這個夢境的背後原因是什麼?
〔卡3〕(承前題) 這個原因帶給你的影響或感受是什麼?
〔卡4〕你需要為自己做什麼(或採取什麼樣的行動)?
〔卡5〕結果會是什麼?(當你為自己採取前述的行動之後會經驗到什麼)
〔卡6〕存在的建議(老天爺給你的建議)?
【解讀開始】
答:我來到了一個點。現在處在中間地帶……路途的中間點。我看到自己在猶豫,不敢繼續前進。前方的路很寬,但我很緊張,不知道要不要繼續往前走。往前走可能要做很多的事、面對很多的人,我對這種情況感到緊張害怕。
〔卡2〕
問:產生這個夢境的背後原因是什麼?
答:我看到我一個人背對著台下,坐在祭壇上,獨自面對著窗戶圖騰在靜心,我的頭部有煙或靈魂飄向窗戶,跟它有連結。保持單獨是我常做的事,但也感覺有一點孤單。台下好像沒有人,只有我一個人在那裡。
〔卡3〕
問:(承前題) 這個原因帶給你的影響或感受是什麼?
答:一開始我看到夜空下有一個人在行走。感覺蠻舒服的,一個人的感覺真的很自在。後來又看到我前面有一個女人拉著我,要往前奔跑。我左腳邊還有一隻小狗,女人和小狗都很活潑,要帶著我去玩,但我有點猶豫,我不習慣這麼活潑的事情。
〔卡4〕
問:你需要為自己做什麼(或採取什麼樣的行動)?
答:我不能在一直背對別人,只沈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了,我需要轉過身來,面對世界,否則對我來說,會是危險的。
〔卡5〕
問:結果會是什麼?(當你為自己採取前述的行動之後會經驗到什麼)
答:我牽著我的內在小孩往前走。我是那個大人,我長大了,雖然我的內在小孩曾經受過傷害,但是現在的我已經有能力保護他,我可以照顧他,不用再擔心自己受到傷害了。
〔卡6〕
問:存在的建議(老天爺給你的建議)?
答:我覺得2號選手是過去的我,5號選手是現在的我,我在跟自己賽跑,現在5號選手超越2號選手了。老天爺給我的建議是:叫我不要去跟別人比較、競爭,而是跟自己比,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更進步,就可以了。我會想到不要跟別人比較這件事,是因為我發現有時候,我裹足不前的原因,常常是頭腦在跟別人比較,頭腦會覺得自己還不夠優秀,然後很緊張的告訴自己,我要等我更厲害、更無懈可擊才要上場。看到這張牌我覺得很溫暖,它讓我看到事實。
【後記】
從周君提供的解讀過程,我們可以看到這組抽牌透露出許多層次的訊息,關於單獨的美好與孤獨的消沈,關於受過創傷的內在小孩面對世界(他人)的恐懼,關於內在女人想要活潑生命的暗示,關於頭腦的競爭觀點阻止了生命進展的洞見。
夢境本身提供了一個管道,將一些被置放在地下室發酵的挫折、悲傷、沮喪、害怕,在夢中以哼唱心痛的歌曲的方式來抒發,醒來時心還是痛的,表示這些情緒真的累積很久了,他們需要被看見。有時候,這些訊息不見得完全可以清楚口述,但是透過有意識的看見,它會內化成潛意識的動力,幫助案主採取行動。
【備註】
本案例之身份內容皆經過改編、易名、替換,並經過當事人同意後發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