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5日 星期一

「誰在裡面」密集覺知課程經驗談

我是「誰在裡面」密集覺知課程的常客。一個課程重複參加,並不是有多愛的問題,而是因為每一次都有新的斬獲,每一次都讓我有機會重新貼近內在的本質。而且過程很簡單,沒有複雜的東西需要去理解和學習,就只是面對伙伴去表達當下真實的自己,就可以達成。


表面上看起來,這並不是一個療癒性質的團體,它只是一種密集式的覺知練習,透過覺察、表達,再覺察、再表達……的循環,最終來到一個「覺察到是誰在覺察」與「覺察到是誰在表達」的發現之旅。但僅僅是這樣,在我身上卻發生過多次深度的療癒作用,讓我在課程中打開了許多生命中難解的糾結。

曾經有一次,我在表達過程談到我爺爺。從小我就很怕我爺爺,我覺得爺爺是個很難相處的老人,他的脾氣很壞,很少看到有什麼事情可以讓他開心。我很怕看到他,甚至覺得討厭他。那一次在「誰在裡面」(或是加長版的「三托歷」)團體裡,我卻一直提到我爺爺,從第一天我談到我討厭他,第二天我談到我理解他,第三天,我居然說……「我愛他」!這話出口時,連我自己都吃了一驚。從那一次之後,在我心裡開始有了爺爺的位置,每當我想到他的時候,心裡是溫暖的。這樣巨大的心理轉折,並未透過治療師的引導,或是運用心理輔導的專業技巧,而是透過深度的自我覺察和信任自己的表達而發生的。

「誰在裡面」是奧修師父建議每一個人都要參加的團體。而我建議大家可以重複參加。每一年當我再度進入「誰在裡面」的團體,我都把它當作是一次深層的年度大清理。通常頭兩天我們覺得時間還很多,大家會以小心翼翼的態度來剝除洋蔥的表皮,越接近課程尾聲,重要的經驗才會強烈的發生。我發現這是一種心理保護機制,而且也涉及團體動能的起始氛圍。所以,頭兩天會有一種撞牆或無聊的感覺,這是常見的心理反應。

另外有一些朋友,很習慣於使用發洩的方式來處理情緒,但是這種習慣帶到「誰在裡面」團體裡,往往變成是一種微妙的障礙,這有可能讓你錯失更重要的經驗被看到的機會。這個部分是「誰在裡面」團體跟一般工作坊很不一樣的地方。我的建議是,當情緒來的時候,要嘗試(請務必一試再試)用言語去表達自己正在經驗的情緒,有時情緒來得又急又快,打打枕頭、發洩發洩是可以的,但務必嘗試去看「是誰正在經驗這個情緒」。這份覺知,這份意圖,會為你帶來前所未有的寶貴經驗(團體中會安排發洩式靜心的時段,所以不用擔心情緒來了沒趁機發洩會錯失什麼)。

這些年來,從「誰在裡面」團體所獲得的經驗,讓我開始把「誰在裡面」的伙伴溝通架構變成生活裡一個常用的靜心方式,只不過在家裡我們是把伙伴換成一面鏡子。這樣我們不只在團體可以進行密集式的覺知練習,在家裡也可以持續去經驗「誰在裡面」,這個針對內在本質進行探索的美妙旅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